野莧,自古以來就是被輕賤的野菜,卻不知在荒年餵養過多少百姓與讀書人。 它們的生命力非常強,有能力對抗惡劣環境的原生植物,滋味也很鮮美,值得端上餐桌細細品嚐。
幾畝田因為休耕,種了黑豆。 才一陣子不見,田裡早已竄出好幾株有半個大人高的「野草」,那個莖與根還超大超粗的,一般鏟子還挖不起來,非得要請出圓鍬才能連根剷除。 不能等到草籽成熟,要不然,整片田就會被「野草」給淹沒。
足足有半人高的野莧菜,根非常粗硬,必須動用圓鍬才能連根挖起。
等等,這對做農民而言最深惡痛絕的野草,實際上卻是一種可以吃的野菜——野莧菜,而且風味還相當好。 於是一個轉念,將披垂著累累花穗的全株大野莧扛了回家做料理,而不是讓它曝屍於野!
足足有半人高的野莧菜,根非常粗硬,必須動用圓鍬才能連根挖起。
莧,一眼就可辨識的野菜莧,全株綠油油,由於它的莖葉長得很高大,長在田野一眼就可辨識出來。 宋代學者陸佃在《埤雅》談到「莧」字由來:「莧之莖葉皆高碩而易見。 故其字從'見',指事也。 」畫一個大大的眼睛來代表它的辨識性,實在很有意思。
網路上有很多資料都提到野莧原生於中南美洲,甚至有人考證出其原產中美洲,被馴化超過8500年,曾經是中南美洲原住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,被阿茲特克人當成一種穀物大面積種植,和玉米一樣有價值。 但歷來古籍很早就提到莧菜的存在,秦漢時的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說文解字》、宋代的《埤雅》、明代的《救荒本草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、清代的《植物名實圖考》,特別是歷代的詩文,都出現不少莧菜的紀錄。 因此,不可排除有原產中國的可能性。
野莧是田野辨識度最高的野菜,儘管綠油油一片,仍能輕易辨識。 古人造字,因此用個「見」字來指事其意。
至少從明代初年的《救荒本草》的文字描述與圖示,能清楚表明莧菜在中國植根的情形。 《救荒本草. 莧菜》:「《本草》有莧實,一名馬莧,一名莫實,細莧亦同,一名人莧,幽、薊間訛呼為人杏菜。 生淮陽川澤及田中,今處處有之。 苗高一二尺。 莖有線楞。 葉如藍葉而大,有赤白二色。 家者茂盛而大; 野者,細小葉薄。 味甘、性寒,無毒“。
《救荒本草》,中國第一部專門記錄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
從《救荒本草》對莧菜的描述:「苗高一二尺。 莖有線楞(稜)。 葉如藍葉而大,有赤白二色。」 來比照我們隨意在田間拍攝到的野莧,其實已經算是很類似了,畢竟經過這麼長時間,原生種與改良種不斷混合雜交,很多性狀都會產生變異。 也很難說現在的野莧沒有外來混合的基因。
田間野莧
此外,《救荒本草》也提到有「人莧,幽、薊間訛呼為人杏菜」,意思是有地方因為音近而唸錯的情形,因此,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把「莧」誤讀為「杏」或「荇」,因此莧菜也經常被誤稱為「荇菜」、「杏菜」或「莕菜」。
到了清代的《植物名實圖考》的插圖,則把莧菜區分得更精細,對野莧的形貌刻畫得更加精準,一看即可清楚辨析。
《植物名實圖考》(1848年)
史上最痛恨野莧的詩人:杜甫野莧生長迅速,是一般做農民最深惡痛絕的「野草」,然提到對野莧的厭惡,大詩人杜甫絕對不遑多讓,他曾有一首長詩〈種萵苣〉。 安史之亂後,逃到蜀中親自躬耕的杜甫,為了種萵苣,還親自帶小兒子一起整地播種,然而過了二十天卻連個苗也沒冒出來,倒是討厭的野莧長了不少,他忍不住碎唸這雜草起來:
原詩節錄:
野莧迷汝來,宗生實於此!
此輩豈無秋,亦蒙寒露委?
翻然出地速,滋蔓戶庭毀!
......
莧也無所施,胡顏入筐篚?
野莧,是饑民與窮讀書人吃的粗劣菜蔬生命力強、不擇地生長的野莧菜,常見於鄉間田野、荒地與路旁,全年均可採集,尤其春夏兩季的生長旺盛,可供應颱風季節蔬菜的短缺,可以說是荒年最好的救荒蔬菜。
這是一種植株較矮的野莧,稱為鳥莧
在古詩詞中,莧常與藜並稱「藜莧」,指的是窮人吃的粗劣菜蔬,也是窮讀書人經常吃的食物,如韓愈的「三年國子師,腸肚習藜莧」,蘇軹的「平生錦繡腸,早歲藜莧腹」等; 而經常以野菜佐餐與充飢的陸游,是為莧菜寫詩最多的詩人,有「奇葩摧敗等青莧」、「葅莧羹園葵」、「鹽酪調藜莧」等詩句。
野莧雖然是救荒的野菜,滋味卻是很不錯的。 因此儘管隨著人類對物種的改良與馴化,莧菜有了栽培種與野生種,但人們普遍認為野莧菜的風味比起栽培種的家莧更好,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箋》雲:「野莧菜,夏採,熟食,拌料、炒食俱可,比家莧更美。」 清代《植物名實圖考》把個中緣由說得更清楚:「或謂野莧炒食比家莧更美,南方雨多,菜科速長,味薄。 野莧但含土膏,無灌溉催促,固當雋永。」
野莧菜也是原住民經常食用的野菜之一,其根、莖、葉、花穗與種籽全株皆可食用,可汆燙、炒食、煮湯、入羹、熬粥等,變化出很豐富的料理。
用心做野莧料理因此可要好好地洗手作羹湯,好好品嚐這天生地養的野莧菜風味,細細揀出了嫩葉、嫩花穗,還切下帶紅色的根部,做出了幾道料理:
燙野莧:將野莧嫩葉洗一洗,用滾水汆燙殺青,撈起再拌入油醋、枸杞簡單調味,口感出乎意料的鮮美哩。
野莧麥飯:取野莧嫩花穗,洗淨脫水後,和入油與適量的乾麵粉,放入電鍋蒸熟,再淋上加有辣椒、蔥、蒜等調料的熱油,拌一拌即可食用,十分開胃。
野莧雞湯:取野莧根部切一切,加入雞湯中燉煮,有一種很醇厚的人參風味,風味很甘美,在這個季節喝起來頗感滋養,難怪野莧根部有「土人參」之稱。 切片的野莧根部咽起來很鬆軟,感覺很像馬鈴薯或山藥的口感,只是纖維比較粗,需要吐渣就是了。
野莧豆腐湯:野莧根部的風味很好,可惜粗纖維較多,於是將其切片煮過、用果汁機打過、再去渣,用這樣含有野莧根部的澱粉水來煮豆腐湯,再加入一些野莧嫩葉,是一道很有莧菜風味的蔬菜湯。
為什麼要吃野菜
隨著物質生活的豐盛,野菜再也不是貧賤粗糙的象徵了,這些怎麼除也除不盡的野草/菜,它們有著驚人的生命力,善於汲取大地的養分與空氣中的能量,具有對抗惡劣環境、病蟲害與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。
相較於人們要精心呵護、用很多農藥與溫室栽培的十字花科的蔬菜,野菜豐沛的能量可謂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,使人們開始返璞歸真,懂得享用這些上天饋贈的美味。
這些有著適應惡劣環境能力的野草/野菜,人們開始對它們驚人的生命力另眼相看
野莧的營養價值與禁忌野莧的營養價值非常高,無論膳食纖維、鈣、鎂都遠遠超過家莧; 鐵、鈣含量也高於菠菜。
中醫認為野莧菜有清熱、解毒、利尿的功效,主治痔瘡腫痛、尿濁、經痛、痢疾、小便赤澀、舌蟲咬傷、牙齦紅腫等病。 現代的研究則發現:野莧菜有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降血糖、降血脂、降血壓、抗腫瘤等功效。
不過,野莧菜性寒,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。 另外,不可與鱉肉同食,會生鱉瘕(音假,指一種腹中結有硬塊,如鱉狀是也)
採集前也必須確認沒有使用過農藥,才可安心食用。
延伸阅读
- 如果想深入探索野莧的料理變化,我推薦參考這篇莧菜食譜與挑選指南,裡面有超實用的家常做法。
- 台灣經典野菜圖鑑:完整收錄本土可食用野菜的辨識與應用
- 野菜保存技巧:如何延長野莧的新鮮度並減少營養流失
- 田園料理手記:從採集到餐桌的實用野菜烹飪經驗